Q长期卧床会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吗

2024-11-11
A
刘雯敏 皮肤性病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
医生回答:

长期卧床会引起血栓性静脉炎

长期卧床时,身体的活动量极少,肌肉的收缩功能明显减弱。肌肉的收缩对于静脉血液回流起着重要的泵的作用,当这种肌肉泵的作用减弱后,静脉血液回流就会变得缓慢。血液在静脉内瘀滞,容易使血液中的一些有形成分,如血小板等,在血管内膜局部黏附、聚集,这是血栓形成的起始步骤。同时,长期卧床还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因缺氧、受压等因素而受损,内皮细胞一旦受损,会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,进一步促使凝血过程启动,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而且,长期卧床患者往往处于一种相对高凝的状态,这可能与身体的代谢变化、疾病本身等多种因素有关。这种高凝状态下,血液更容易凝固形成血栓。一旦血栓形成,就可能引发炎症反应,导致血栓性静脉炎,出现局部疼痛肿胀、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,严重时还可能并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,危及生命。

从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深入来看,长期卧床患者体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。正常情况下,动脉血流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肢体末端等部位,静脉血则将代谢废物等带回心脏进行再循环。长期卧床时,静脉系统的压力分布不再均匀,尤其是下肢静脉,由于距离心脏较远且受重力影响较大,血液回流的阻力增加。这种压力变化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,使其对凝血和抗凝平衡的调节能力下降。另外,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存在饮水不足的情况,这会导致血液浓缩,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对升高,使得血液的黏稠度增加,进一步阻碍静脉血液的正常回流,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。而且,一些长期卧床的患者可能本身就患有基础疾病,如心血管疾病、恶性肿瘤等,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,再加上长期卧床这一因素,就大大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病几率。

相关问答